中文 | EN

新闻资讯

提升客户价值作为公司发展的动力

这里有准确的行业资讯与技术资料,相信您在这里能找到感兴趣的内容

行业资讯

稀土战略博弈升级: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
发布时间:2025-04-25      点击次数:22

一、中国出口管制引发全球供应链震荡  

2025年4月,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,对钐、钆、铽、镝、镥、钪、钇等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。这一政策精准指向全球高端制造业命脉——从F-35战机的雷达涂层到核磁共振的造影剂,从洲际导弹的制导系统到抗癌药物的核心成分,中重稀土渗透进国防与民生的每个毛细血管。数据显示,中国氧化铽、氧化镝的全球供给贡献度分别达98%和99%,此次管制直接冲击美国军工复合体与医疗体系。  

政策实施后,国际市场迅速反应。特斯拉“擎天柱”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因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供应受限,马斯克公开表示“正与北京方面合作申请出口许可”。日本汽车行业陷入“窒息时刻”,丰田、本田等车企的稀土库存仅能维持3个月,混合动力车每辆需消耗2-4公斤稀土,而替代技术导致成本增加25%、性能下降15%。德国宝马被迫支付3倍价格抢购澳大利亚稀土,欧盟车企库存普遍不足6个月,法兰克福贸易商警告“供应链中断风险升至10级中的7级”。

 二、美欧加速构建自主供应链体系

面对中国的战略布局,美国采取“军事化突围”策略。特朗普政府计划在五角大楼军事基地建造金属精炼设施,并推动深海采矿从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获取稀土,但技术瓶颈与环保争议使其商业化进程受阻。美国本土稀土公司MP Materials确认,由于贸易冲突,占其营收大头的对华稀土精矿出口已“不具商业可行性”,短期仍需依赖中国冶炼产能。  

欧盟则通过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推动本土供应链建设。2025年3月公布的首批47个战略项目覆盖稀土开采、加工和回收,目标到2030年实现本土稀土加工能力满足40%需求。然而,瑞典北卡尔重稀土矿未被列入清单,暴露欧洲在重稀土领域的短板。法日合资企业Carester启动全球最大稀土回收工厂建设,预计2026年投产,年回收磁体800吨,目标替代15%的中国出口份额。  

三、日韩寻求技术替代与回收突破  

日本在“盟友义务”与“产业存亡”间艰难平衡。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,2025年2月从中国进口的镓材料同比暴跌85%,镝、铽价格飙升300%。索尼尝试从10万台PS4中提取稀土,仅获200公斤,不足月需求的1%。韩国则通过国际合作构建替代供应链,DNA Link与北爱尔兰艾昂尼克公司签署协议,在贝尔法斯特建设稀土回收基地,同时布局美国永磁供应链。韩国礼山永磁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,利用专利回收技术实现稀土氧化物闭环供应。  

四、新兴市场崛起与技术变革并行  

澳大利亚通过《澳大利亚制造的未来法案》,为稀土加工提供10%的税收激励,西澳棕岭稀土矿资源量增长13%,镝铽价值是轻稀土的9倍,成为全球重稀土供应新支点。印度免除锂、稀土等25种关键矿物进口关税,吸引阿达尼、韦丹塔等企业参与锂矿拍卖,试图在新能源领域分一杯羹。  

技术突破重塑产业格局。中国江西万弘高新开发出从工业废料中提取稀土的技术,年处理废磁材4500吨,相当于少开采2.5万吨原矿,产品纯度达99.99%。瑞士研究团队发现稀土掺杂晶体可提升量子比特相干性,为稀土开辟量子计算新场景。全球稀土回收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超1000亿美元,循环经济模式加速替代传统开采。  

五、全球稀土价格与市场格局演变  

政策叠加供需失衡推高稀土价格。2025年4月,氧化镝市场均价达167万元/吨,氧化铽突破717万元/吨,中重稀土内外价差扩大至40%。中信建投研报指出,美国稀土精矿对华出口停滞、东南亚供给收紧,预计2025年镨钕氧化物供需缺口达0.5%,2027年扩大至4.9%。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4月稀土价格指数报179.4点,虽短期回调,但长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、风电、人形机器人需求爆发,价格中枢有望持续上移。  

六、产业展望与企业应对策略  

当前稀土板块动态市盈率约25-30倍,处于近五年中位数,估值修复空间显著。光大证券建议关注三类标的:具备超高磁能积生产能力的磁材企业、出口管制下议价能力增强的资源型矿企,以及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龙头。 

站在新起点上,稀土产业正从“资源红利”向“技术红利”跃迁。企业需把握三大趋势:一是紧跟政策导向,强化环保与合规能力;二是加大研发投入,突破高端材料制备技术;三是深化国际合作,构建多元化供应链。唯有如此,方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动,实现从“稀土大国”向“稀土强国”的历史性跨越。

您感兴趣的新闻
上一条:稀土材料的基本介绍
下一条:没有啦!

返回列表